小政府要防大失誤

洪清田
洪清田

《大公報》 2006 年 10 月 27 日

弗利民最近在《華爾街日報》說:「官僚的本質,就是受薪去花別人的錢,插手別人的事務。」這是他一脈相傳西方文化對權力、超人、俠士和聖主明君的不信任,以及對個人自由和自己負責的堅持。在這個對公權力的不信任和對個體主義的堅持下,政府的經濟、管治和政治角色都要面臨幾個層面的質疑和檢驗:(1)政府體積和權力的大小,(2)權力的分割和互相制約,(3)「由上下和由下而上的溝通和統合過程」和「判斷和決策質素」的領導能力,(4)權力的來源和道德責任。

政府體積和權力的大小,只是問題的一小部分,而且不是最核心的要害。大政府是問題,但不等於小政府沒問題。小政府也可以大失誤。政府的性質和角色,是它壟斷性地、權威性地集中和行使公共資源,一旦失誤,官僚體制的組織結構和能量可以長久發揮系統性慣性作用,社會上沒有哪些體制、權威和人員力量可以防範和糾正,往往要經一大番折騰才能撥亂反正。政府和官員在經濟、管治、政治的角色,最核心的要害是決策質素、領導能力和反省警惕性。

「不干預政策」特性多

「政府角色的理論設計和預期輕重」和「檢驗政府表現的標準和兩重關係」的關係列述如下:檢驗政府表現的標準和兩重關係:決策質素(人和自然的客觀關係),公權道德(人和人的社會關係),政府角色的理論設計和預期輕重。政府集權(政府、社會、市場、個人同心圓共構,統購統銷虛實空間、物質及精神資源、榮譽尊嚴):政府集權是否有利/有損決策質素,政府集權是否有利/有損公權道德。政府放權(國家、政府、社會、市場、個人多元一體,分際合作,多層次自由交換虛實空間、物質及精神資源、榮譽尊嚴):政府放權是否有利/有損決策質素,政府放權是否有利/有損公權道德。

放在千百年歷史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層面,自由經濟和「積極不干預」有下列特性:
(1)官民共同面對大自然和社會政經文化的未知和不確定,當權執政的精英官員和專業人員行使公權力和資源,維持現狀秩序和公正競爭平台,也突破現狀,找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之間、動靜之間的均衡點,將實況通知社會大眾,由社會大眾和市場活動參與者自行決定行動。
(2)「自然」和「人造」文明之間永有不可逾越的本質差異,「自然」和「社會」之間也永有不可逾越的本質差異。在特定時空中,「人、精英和大眾」在「自然」、「人造」和「社會」之間各有角色,找尋和突破「自然」、「人造」和社會之間的均衡狀態。
(3)政治、科學和專業是人從特定時間、空間、歷史和地理中由畫出來一個範疇,按假定和目的建構一個個人造系統,確立準確的規律和邏輯,按這些系統的內在規律和邏輯操控變數,使整個系統按預定的目的運作。這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有內在一致性和外在排他性,它和大環境一起交感互動,產生人和大自然、人和社會的關係,互相轉化。
(4)一個系統的整體性在一定時間、空間、歷史和地理中,可能有效,但當內外因素起變化,可能失效,要改變。誤差和失誤一方面是「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一方面是「人和社會/組織」的關係,內外因素包括政治、社會、文化,最終是形而上的本體性。社會管治、政經決策及企業經營都共同面對這同一問題,都面對社會大眾的質疑、挑戰和問責,要交代得失。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5)社會管治、政經決策及企業經營都共同面對的質疑、挑戰和問責,都可以是殺傷力,也可以被轉化為進步動力,使官民在在大自然和社會的未知和不確定中更加精進。這也是一種「科學精神」、「專業精神」和「人文精神」。
(6)官員明白人的永恆局限,深知「不干預」和「干預」都可能有利/有損決策質素和公權道德;常說「不干預」,以「不干預」為常態,但不得不干預時、可以有所作為時,徇眾要求「干預」,一邊「干預」一邊說「不干預」,只是被迫順勢而為;干預有沒有成效都說「不干預」,成功不居功(因為不是干預的結果),失效也不必負責(因為不是干預的結果),只是「徼天之倖」(撞彩)。

香港的自由經濟和積極不干預,是華人千百年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例外。香港趨近個體主義,個體自由、自主和自己負責,放棄由上而下的一元仁德體制,代之以達爾文主義式的自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