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反課綱運動究竟在反甚麼?

塞誠 2015年8月4日

近日,台灣學界鬧得熱沸沸,學生走到街頭或佔領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前廣場,高呼「退回」教育部於今年2月份頒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及社會領域課程綱》微調方案(又名「104課綱」,即「課綱」,下同),甚至已有學生選擇自殺死諫,究竟這個課綱問題有何十惡不赦之處,非要拉倒不可。是否台灣青年特別激進?

這次的課綱微調,主要涉及數個學科,包括語文、地理、公民科及歷史科。針對學科內容的概念和遣詞用字,與《中華民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相悖之處(即政治不政確political incorrectness)一律予以修正。當中爭議最大的是歷史課綱的微調,這涉及台灣青年素來對歷史的訓練和史觀的認識,也涉及台灣人身份認同問題。筆者不諳台灣史,只嘗試解說數項當中具爭議的地方,以讓我們香港人等了解台灣青年究竟在反甚麼?

台灣的國民匪黨(Kuomintang, KMT)政權原為中國政權(1927-1949),國民匪黨蔣介石政權(KMT Chiang Kai-Shek regime)因不敵中國共產黨才於1949年逃亡到台灣,偏安一隅,自詡「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其實是不敵中國共產黨才於1949年逃亡到台灣,且涉及當時的國際列強的政治博奕(political game))。國民匪黨蔣介石政權盤據台灣初期數十年,強迫台灣人高喊「反攻大陸」,故一直以來,從中國隨國民匪黨蔣介石政權逃亡到台灣的中國人及其後代,皆以「中國」為他們的身份及文化認同,從而形成一種「中國中心」的「中華文化認同」,亦即我們香港近年所謂的「大中華膠」。但是台灣新生代重視及維護台灣本土原住民的少數族裔權益,因而形成另一種「台灣本土」史觀念,認為台灣是「獨一無異」的台灣,不會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部份」,台灣有台灣自己的原住民和自己的歷史。

在歷史課綱的微調中,就有這兩種不同「史觀」引伸出來的爭議:例如新課綱加入了宋元時期「漢人來台及對台灣的經營」,強調台灣初期已為中國中原王朝所開發;又將十七世紀「荷西治台」改稱為「荷西入台」,並將原住民對抗歐洲殖民者的歷史如濱田彌兵衛事件及麻豆溪事件刪去;1662年至1683年鄭成功治台改稱「明鄭統治時期」;1683至1895年清代時期的台灣(即台灣府時期)強調為「清廷治台時期」,並將清朝時期「開港前後社會、經濟的差異及生態環境的改變」改成了「說明清廷在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如電報、教育和鐵路,使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分;將1895至1945年「日本治台時期」改稱為「日本殖民時期」,強調日本統治對台的負面影響,以及加入國民匪黨政權「光復」台灣的敘述,這些微調內容,台灣學界認為是淡化外來政權(如荷蘭、西班牙、日本)對台灣統治的歷史背景,以及原住民在台灣史的角色,從而增加中國政權(明、清)及漢人對台灣統治的「正當性」及「建設性」,「當代台灣」的內容中又加入「說明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對台灣的影響」,從而增強台灣與中國文化的聯繫性,更為反對「中國中心史觀」的台灣「本土史觀」支持者所不齒。

另外,關於現代兩岸面貌的敘述,新課綱強調為了「合憲」,對岸「中國」要稱為「中國大陸」,避免使用「台灣」,而須稱「中華民國」(因中華民國乃來自中國的合法政權,其實也只為了強調「中國政權」治台的正當性和合法性),藉以淡化台灣意識,還有前述在台灣向來爭論更烈的「台灣主權未定論」則涉更複雜的歷史、國際關係及國際法爭議,在新課綱中只是「避談」而反覆強調「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事實,並敘述此一事實從1945年起國際間從無任何異議」,被視為選擇性刪去客觀史實而遭到垢病。

104課綱改革源於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期的98課綱,以台灣意識為宗、旨在「去中國化」,是屬於以「一邊一國」為詮釋基礎的「台灣史觀」。亦有支持課綱論者認為新課綱只是「撥亂反正」,所以台灣學界認為,課綱爭議的本質原來就是傳統綠營與藍營之爭,亦即「統」「獨」之爭,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灣史觀」之爭,原來的學術爭議成為了涉及憲法的政策,也就無可避免地演變成政治及法治之爭。

一場反課綱的運動成為一場政治風波及公民抗爭運動,無異令我們香港人聯想起2012年的一場「反國教反洗腦」的公民運動,回想當年我們十二萬人在政府總部前高呼「撤回」洗腦國民教育科,波瀾壯闊、盪氣迴腸,雖然最後只有「階段性勝利」,但仍然為人津津樂道。再回看台灣今天反課綱運動的演變,令筆者不得不感慨,台灣人的公民意識,對公民權利及身份的執著,對政治、歷史的知識及堅持,甚麼時候都比香港先行一步。

對比「反課綱」及「反國教」運動,教育政治化都是事件的起因,台灣青年及學界反課綱,亦不止於其內容及史觀的偏執,還有是對以馬匪英九為首的國民匪黨政權黑廂作業及台灣教育部強而為之的不滿,他們高舉「拒絕洗腦課綱」、「違法部長下台」的口號,這與梁匪振英政權上任初期執意強推國教科,漠視民意的本質是一致的。香港1997年被中國併吞後,從強建高鐵到新界東北發展;人大八三一廢除基本法到政改假普選的抗爭;從雙非孕婦來港產子到水貨客自由行橫行的影響,香港「本土」勢力應運而生,是對「港人身份認同」及「中共勢力」南侵的回應,對台灣而言,國民匪黨政權重新執政近8年,美其名曰「兩岸關係改善」,實際上是台灣不斷自貶身價:近年台灣各地亦面對陸客入侵文化染污的問題,上一年反服貿(CSSTA《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太陽花學運就是台灣學生抵制中國以經濟手段侵略的抗爭,今回「反課綱」運動,無疑也是台灣新生代對台灣身份定位的執著及與中國互動後不安的一種回應。

根據台灣團結聯盟的資料顯示,今次牽頭課綱微調的「國教課綱微調委員會」,內裡成員大部份皆具中共匪黨背景,例如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副院長孫匪若怡、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王匪曉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講師潘匪朝陽就是統戰(滲透)組織「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的成員,而這三人連同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吳匪昆財、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林匪德政、佛光大學佛教學系以及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謝匪大寧、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李匪功勤等人則為統戰刊物《海峽評論》的作者或編輯委員,王匪曉波本人更是該刊物創辦人、總編輯兼主筆,這與疑是中共地下黨員的梁匪振英強推國民教育科及統戰機關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內容令人嘔心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的原理如出一轍。

不過,港台兩地畢竟「國情不同」,台灣青年無疑比香港青年對歷史有更大的執著和感悟,對身份認同有更肯定的答案,所以面對不對辦的歷史內容,能迅速作出回應,力度和速度亦很到位,也少見一些上了年紀的「廢中」、村民、台豬、藍絲、犬儒、鄉愿等惡勢力在抽他們後腿,現在香港也即將面臨類似情況:教育界已放風聲即將以歷史科替代導致佔領運動的通識教育科,而新香港歷史科自必又以「大中華史」觀為主調,不難想像開首第一句又必以「香港乃中國自古的一部份……」開始,英國對香港「殖民」管治以及現代香港的建設歷史亦勢必被改寫(大家別忘了上年香港書展就發生了《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一書遭篡改的疑雲)。那時候,已被梁匪政權屠洗淨盡(如以胸襲警)的一代雨傘志士;被收編滲透的香港學界及大學生;還在困惑於有學生墜樓後應該召白車還是聖約瀚救傷隊的香港教育界,可還有魄力和熱忱去悍衛香港人的香港史?清龔自珍語:「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台灣民族危機感高,今天台灣學生義無反顧的走出來抗爭,一如以往,不會「搾流灘」(香港俚語中「做事馬虎」之謂),回望香港民族沒有自己的歷史觀立場和史綱詮釋的討論,有感滅族之期亦不遠矣。

延伸閱讀:

民報《爭議未歇 課綱微調究竟調了什麼?》:2015年4月22日

民報《歷史課綱搞復辟 國民匪黨史觀還魂》:2015年3月10日

民報《課綱微調無異歷史巨變》

倪仲俊《連橫《台灣通史》中的國族想像》載開南管理學院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第四期2003 年12月, 頁141 ~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