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化(Finlandization):「袋住先」兩面睇

沈旭暉  2014年8月18日

不久前,中央政策組顧問王卓祺教授就「芬蘭化(Finlandization)對香港的啟示」在《明報》撰寫了三篇文章(可見《明報》網頁),大概是公 眾對官方立場先入為主,並未引起廣泛討論。想起一年前,筆者在海外學術會議遇上一位著名本土派學者,也就「芬蘭化」談了很久,他坦承 即使香港能建設「城邦」,最好的下場也不過「芬蘭化」一途。香港和芬蘭自難直接類比,但無論我們持什麼立場,「芬蘭化」這現象本身, 確是值得討論的課題。

今天提起芬蘭,我們想起諾基亞,知道那是富裕的福利社會,有聖誕老人和北極光,但芬蘭並不是「自古以來」的獨立國家。它長期作為瑞典 一部份,後併入俄羅斯成為「自治大公國」,十月革命後乘機獨立,至今不夠一百年。蘇聯站穩陣腳後,希望收復芬蘭「失土」,在二戰期間 打了兩場大戰:「冬季戰爭」和「繼續戰爭」,小國寡民的芬蘭出乎意料擋住超級大國,雖說有瑞典、納粹德國援助,但也是奇蹟。然而隨著 納粹戰敗,芬蘭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須知蘇聯在1940年升格了一個「卡累利亞-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準備和「外芬蘭」合併。目 睹東歐各國淪為蘇聯衛星國,芬蘭人明白不能指望西方,至於單獨再打一仗,結局可料。

於是,芬蘭精英決定走一條全新路線,即所謂「巴錫基維主義」(Paasikivi Doctrine,巴錫基維是製定這政策的芬蘭總統),也就是學者歸類 的「芬蘭化」。簡單來說,芬蘭承認屬於蘇聯勢力範圍,確保外交政策不違背蘇聯的國家利益,以換取蘇聯不在芬蘭搞破壞、侵略,和存續國 內民主制度。於是,芬蘭沒有參加北約,和西方關係疏離,基本上站在蘇聯一邊,成了蘇聯和西方溝通的窗口。美蘇破冰的赫爾辛基會議,就 是在芬蘭召開。

為確保芬蘭「不成為歐美的反蘇基地」,芬蘭內政上也自我審查。例如在媒體,不能傳播反蘇意識,反蘇電影被禁播,反蘇書籍被圖書館移除 :一方面,這是「尊重」蘇聯之表現,但同時也是防微杜漸,以免蘇聯細作以「苦肉計」製造事端。芬蘭國內有不少親蘇政客,在蘇聯利益可 能受損時提出警告;要是選出強烈反蘇領袖,蘇方也會公然施壓,都是芬蘭屈服。這樣的關係到蘇聯解體才告終。

在西方,「芬蘭化」至今是貶義詞,因為那代表在蘇聯出手前就主動出賣理想,接受不完整的主權,向強權委屈求存,而且可能越讓越多。西 方政客攻擊走和解路線的對手時,每愛用上「芬蘭化」一詞,以示自己堅守原則,沒有行差踏錯。芬蘭文化藝術在「芬蘭化」時代,亦和西方 世界脫軌;不少精英國民不喜歡那氣氛,選擇移民。

但在芬蘭本部,輕言「芬蘭化」,卻代表西方的涼薄。芬蘭人認為,為捍衛獨立、民主,已付出極多,絕非不夠勇武的懦夫。一場冬季戰爭就 死傷七萬人,再一場繼續戰爭又死傷七萬人,今日芬蘭人口還不過五百多萬,尚不及香港,又有多少個七萬可消耗?打不過蘇聯,美英援助口 惠實不至,國際輿論置之不顧,就是顧,莫斯科也不在乎,還在磨刀霍霍,令他們深信,「芬蘭化」已是最好的選擇,否則淪為蘇聯加盟共和 國,看看邊界外的「蘇維埃芬蘭」,就後悔莫及。

類似芬蘭的案例,在世界不同角落,一直以不同方式重演。近在咫尺的例子有70年前中國親日的汪精衛南京政府、近年香港民主黨對中共政權 的妥協、與2013年台灣民進黨為改善台灣與中國的外交關係而提案凍結台獨黨綱。

其實,正反雙方的夢想幾乎一樣,只是對現實政治的判斷有差異,而這種判斷,偏偏是教科書永遠傳授不了的。究竟有什麼準則,判斷是否應 接受「芬蘭化」?怎樣是堅守原則、怎樣是脫離現實?怎樣是曲線愛國、怎樣是賣國求榮?最重要的是,怎樣知道社會大多數人願意付出怎樣 的代價?客觀的判斷標準(objective criteria)就是人類憑以優越於禽獸的美德(virtues),例如,嚮往自由 (pursuit of freedom)、追求公義(fight for justice)、與提倡民主(advocacy of democracy)。

Finlandization is both a euphemistic term for servitude (奴隸狀態、奴役) and an antonym of the terms as follows: pursuit of freedom (嚮往自由), fight for justice (追求公義), and advocacy of democracy (提倡民主). During the Cold War, Finland, though never occupied by Russian troops, took no posi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USSR, and one of the fears of that period was the Finlandization of Europe.

Nowadays, Finlandization is not only taking place in Hong Kong to denature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but also permeating China's trading partners, such as Australia, the UK, South Korea, Taiwan, and all ASEAN member states. This shows how banal and fragile the human civilization looks like. If Hong Kongers keep embracing Finlandization, Hong Kong will look more like a place of banality rather than a place of humanity. By contrast, freedom allowed Hong Kong to emerge 170 years ago and thrive today. Without freedom, Hong Kong will demise soon.

"Without freedom no one really has a name." --- Milton Acorda

"In the truest sense, freedom cannot be bestowed; it must be achieved." --- Franklin D. Roosevelt

Oxford Dictionary: Freedom is the power of self determination attributed to the 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