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案過關 泛民大分裂

2010年6月25日  

民主黨倒戈與傀儡特區政權合作

香港立法會六月二十五日以四十六票對十二票的懸殊差距,通過北京當局支持的香港特區傀儡政權選舉制度變革,增加立法會十席席次。由於民主派陣營分裂,香港最悠久的反對派「民主黨」轉向支持政改案,致使該案順利通過,對此,民主派強硬人士直指遭出賣,並形容這是「香港民主最黑暗的一天」。 政改這一役令民主黨損兵折將,連日來受盡社民連和部分原支持者辱罵,黨友鄭家富更因而退黨。

在此議案通過前一日,立法會也通過北京當局支持的2012年傀儡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同意將傀儡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人數自八百人增至一千兩百人。這兩項議案的先後通過不僅代表民主派陣營爭取的普選傀儡行政長官訴求落空,也讓立法會仍由親中的商界頭目所主導。

曾蔭權不點名讚揚民主黨

傀儡特首曾蔭權亦不點名公開讚揚民主黨,他在政改通過後的記者會上表示,「有人要頂住各種質疑、攻擊和辱罵,不同黨派,以至黨內出現分歧……我要衷心感謝他們,歷史對他們必會有公道而正面的評價」。

建制派則向民主黨伸出橄欖枝,期望日後有更多合作機會。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表示,在方案通過後,議會將有新的合作風氣,「我們願意在建制加強通力合作,爭取其他黨派包括民主黨方面,大家有哪些地方多些溝通和合作,為香港市民服務」。

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形容今次政改是階段性的勝利,相信時間會證明他們是沒有做錯。對於不理解、甚至對民主黨失望、不信任的人,希望能以最大誠意及工作表現,重新贏取他們的信任。談及前黨友鄭家富,何俊仁表示:「(投票前)真的相信民主黨會有9票支持政改案,對鄭家富退黨感到遺憾,估不到民主黨內部分歧這麼嚴重。」

何俊仁承認,今次政改令泛民內部出現分歧,但將來會努力爭取泛民的信任,日後亦會與親中的民建聯及工聯會在其他有共識的問題,多加合作。至於已跟民主黨「分手」的社民連,何俊仁表示要順其自然。

泛民大分裂

部分民主派議員二十五日稍早仍不放棄最後努力,警告同僚有限的政改將使親北京勢力與重商偏見進一步坐大,因而延遲普選願景。數十位民主派人士二十五日發動靜坐抗議。在立法會通過政改案後,示威者高呼口號大喝倒彩,甚至上香祭拜諷刺香港民主已死。

香港特區傀儡政權所提政改案通過後,不少議員均重提立法會昔日8黨聯盟合作模式。但是,已經表明退出泛民會議的社民連議員梁國雄認為,現時的制度腐敗,社民連不能加入這個「執政聯盟」,雖然說再見很辛苦,但不能不說再見。 而社民連議員陳偉業則高呼:「遺臭萬年!」社民連領袖黃毓民指責民主黨「轉軚」,背棄爭取普選的原則,背叛香港人及民主,與建制派沒有任何分別,沒有資格稱為民主派,「將來歷史一定會算帳」,並表示社會應將民主黨開除出民主派陣營。

其後,社民連陶君行表示,黨內現時最核心的問題是討論「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很明顯中國今次目的是分化泛民,所以社民連發表聲明對現有泛民的合作模式,包括飯盒會及區議會協調等未有任何立場,暫時不存任何「狙擊民主黨」的計劃。

公民黨副主席梁家傑表示令他痛心的是「共產黨將爭取民主的朋友玩弄於股掌之上,甚至已成功將泛民主派分化為堅定及溫和兩派。」

香港人網網民「特務」昨日在通過政改方案後一小時,即時發起七一遊行「民主黨苦主申訴行動」,招募過去被民主黨「欺騙」的義工,計劃於當日派發Vuvuzela、不斷播放民主黨的選舉承諾聲帶,以示不滿。

繼續接受中共政權的統戰

本次政改案導致香港民主派分裂,民主黨成為其他民主派系攻擊的目標,黨主席何俊仁甚至被示威者潑水,創黨元老司徒華遭知名反對派社民連議員「長毛」梁國雄辱罵。不過,這次事件也令香港民主黨和北京當局打破長期對立的僵局,展開對話。外界預料,將來香港民主黨會繼續接受中共政權的統戰,繼續分化民主派,進一步孤立社民連等民主 堅定派。

 

 

香港政改:泛民分裂,北京獨贏?

林保華   2010年7月8日  《看》雙周刊 第66期

林保華
林保華

香港民主黨與香港特區政府取得妥協,支持政改方案,導致泛民內部產生巨大分歧,民主黨受到指責,承受極大的壓力。

指責主要有兩個層面:一種認為民主黨變相承認功能組別的存在,等於放棄普選目標;一種認為民主黨與中國「檯底交易」,出賣民主,出賣香港人。前者可以討論,後者沒有根據。

民主黨並未放棄普選

對功能組別的問題,民主黨始終反對,也沒有放棄普選目標。這次在區議會議員功能組別的變相直選,實際上是上個世紀1990年代,末代港督彭定康政改方案中,擴大功能組別選民基礎,而被定義為「變相直選」的新九組的另一版本。

當時中國為此痛斥彭定康「三違反」,並且斷了立法會連接97後的直通車。不幸十幾年後,政改再回到這條路上,這就是中國政府對香港民主的「貢獻」。如果認為這就是承認「功能組別」,功能組別就得「萬歲」,那麼泛民在現存的功能組別中的教師、法律與社福等界別中直接參與選舉,不更加嚴重而必須割席嗎?

這次出馬溝通的何俊仁與劉慧卿,是民主黨中理念與人格都禁得起考驗的領袖。他們不但長期投入香港的民主運動,人權觀念也相當徹底,還關心中國的人權狀況,組織有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大力聲援中國的維權運動;關心法輪功受迫害情況,還與台灣的人權律師合作一起關心中國的人權狀況。他們為香港的民主運動嘔心瀝血。人們不會認為他們與中國的溝通懷有甚麼個人的不良動機,如果出現甚麼問題,應該是面對新形勢的適應問題,或對中共的統戰新招數缺乏應變經驗。

有人拿他們與劉千石對比,說劉是先行者。那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劉千石主張與北京和解,那是價值觀的混淆;而民主黨是不得不的妥協,因為政治並非一味對抗,在若干問題上的妥協是更困難的藝術。戰略上的大和諧與戰術上有原則的妥協是兩碼事。這次妥協並非毫無所獲,而是增加了若干「民主」成分,讓300多萬市民也得到投第二張票的權利。如果說,這個收穫太少,總比毫無收穫好;而且誰能保證,在中國掌控下,5年後再拿出甚麼樣的政改方案,現在也是未知數。

激進派與溫和派分進合擊才是上策

如果怪方案太差,那麼香港人在接受共產黨統治時,就應該知道會有今天的結局,因為共產黨就是獨裁專制的代表。因此矛頭要始終對著中共。

不過,除民主黨贊成方案的幾票讓方案在立法會通過外,我贊成泛民其他派別所投的反對票,這是向共產黨表示強烈的不滿。只有泛民激進派與溫和派對中共「分進合擊」,才是「革命兩手」對付中共的「反革命兩手」;如果「相互攻擊」,搞得泛民內部分崩離析,支持者灰心失望,除了幫共產黨來肢解泛民,還有甚麼結果?

泛民的分裂,當然是中國的勝利,中共用小小的「讓步」換回泛民的分裂,可謂「吃小虧,占大便宜」。

中國獨贏,恐也傷了中國走卒

但這次連「建制派」,也被中國玩死。且不說特區政府的「起錨」(指為通過政改方案作出的許許多多動作)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連支持北京的親共人士,乃至中聯辦的大小官僚,也因為中國的突然轉軚(轉方向),要跟著用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其可悲、可笑的情況,就如1976年秋天,香港的親共人士,剛剛「打倒鄧小平的右傾翻案妖風」,兩天後就轉為「聲討四人幫的反黨罪行」。他們不敢向中國發牢騷,只能把氣出到特區政府身上。

為〈23條〉立法充當中國炮灰的前保安局長、匯賢智庫的葉劉淑儀則希望政府不要當建制派是「轎夫王」,「不要有票才來見議員」。被視為政務司長唐英年家臣的工業界議員林大輝,則指傀儡特首曾蔭權早前稱要風雨同舟,但原來這條船,只是「政府與民主黨的雙人獨木舟」。他們的酸溜溜心情溢於言表。也因此有人說,這次是中國「獨贏」,香港各個派別,包括特區政府與中聯辦都不同程度的受傷。

建制派的「組織紀律性」比泛民強,他們有的忍氣吞聲,有的只敢撒嬌而不敢「炮轟」,與泛民的「大鳴大放」不同。然而如果連中國的走卒也受傷,就很難說是中國「獨贏」了。

顧全大局 泛民需要學習

不過建制派比泛民的一些人士顧全大局倒是真的,這點泛民要向他們「學習」。泛民需要做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停止相互攻擊,有意見應該表達,然而那是「人民內部矛盾」,因此須用溫和、理性的詞語。

第二,民主黨面對「建制派」的稱讚須頭腦清醒,不要忘乎所以而陷入被挑撥離間、分化瓦解的統戰陷阱。

第三,目前離開普選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因此泛民應該盡棄前嫌,團結起來,繼續向這個目標奮鬥前進。

我們不要忽視的是,中國為何在最後關頭出現政策上的急轉彎?看來也有下面的兩個重要原因:
一、中國目前有許多焦頭爛額的政經問題,社會開始陷於失控狀態,引發不少暴力事件,上海世博結束後,經濟可能凋敝,社會問題更多,因此最近開展長達7個月的「嚴打」,自然不希望香港再起火。
二、中國引誘台灣要在6月底與之簽署ECFA(類似香港CEPA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進入關鍵時刻,以套住台灣的主權獨立而融入所謂「一中」架構,如果中國與香港民主黨一拍兩散,更使台灣反對馬英九與中國簽署協議的聲浪更為高漲,不利中國對台灣的統戰。此外,可能還有外界不太了解的中共黨內權力鬥爭的因素。因此,我們也不必氣餒,而要繼續與中國周旋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