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新風?

劉雲龍 (世界日報社論,香港瞭望)
2005 年 10 月 13 日

前特首董建華的施政報告以「浮誇」著稱,他不切實際的政策一再觸礁,市民怨聲載道,到下台前的最後兩年,他才一改風格,將施政報告變成低調、「無為」、乏味的流水帳。特首曾蔭權在其首份施政報告的結語中強調:「我決心以真誠務實的態度工作,摒棄任何浮誇的承諾,著重實際成果,樹立施政新風。」對比董建華過去的表現,這幾句話不無諷刺。

雖然曾蔭權聲稱自己不浮誇,但他有一個比董建華更具野心的「宏願」。以前董建華頂多在施政報告中強調「落實一國兩制」、要在香港「創造出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曾蔭權卻更為「進取」,聲稱要「讓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歷史成就,讓香港的新成就足以讓香港人自豪,並且為國家的現代化進一步獻心盡力」。

董建華最聲名狼藉的其中一項政策,是推行高官問責制。董試圖將政治委命官員嫁接於非民主的體制中,並削弱政務司長的權力,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政制不倫不類,權責難分。

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日前借批評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抨擊董建華發明的高官問責制。然而曾蔭權對高官問責制卻讚賞有嘉,他說:「問責制實行已超過三年,證明對香港的有效管治有利…市民大體上已認同問責制,並期望它進一步鞏固完善」。

事實上曾蔭權並非真心讚賞,他說要「進一步鞏固完善」問責制,其實幾乎要推倒重來。他一方面將董建華遺下的「問責官員」排除於行政會議之外,一方面又以非官守的行會成員及擴大後的「策略發展委員會」凌駕「問責官員」的決策權。再加上行政長官辦公室擴充編制、並強化諮詢機構的角色,董建華設計的高官問責制,已然面目全非,新的架構倒有點像殖民地時代港督的「開明獨裁」管治。

曾蔭權的施政報告雖然四平八穩,但事實上已進行了一場小革命,並在很大程度上,將特區的管治架構回復到九七前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