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首又如何?

胡晴舫 《中國時報》 2005 年 7 月 6 日

轉眼,又是七月一日。中國併吞香港多年,香港終於有了第二個特首。在「選舉」期間,香港大街小巷貼著他的競選標誌:一條給了他外號「煲呔曾」的紳士蝴蝶結。他「當選」後,輿論談論他貧寒家庭出身,一個卑微的推銷員如何經歷三十多年的行政生涯才終於爬到香港官僚體系最高層,行事如何低調平穩,至於他的個性、他的政策方向或他的理想,均付諸闕如。


在維園追女仔

殖民時代結束,留給香港的難題是領袖人才的斷層。百年來,英國人利用香港菁英建立了一套高效率的官僚體制來治馭這座華人城市。政務官與常務官之間的差異是英國官僚制度重要的特色。政務官帶著政策上任,有任期壓力,常務官獨立於政黨政治,推動政務,沒有任期限制。英國人長年緊抓政務官的角色,只培養香港本土菁英成為常務官。當英國人撤離,香港政府與企業必須立刻自行接手。於是,一群在英國人手下工作多年、本身未見有超群才能但熟悉官僚制度的萬年常務官如同曾蔭權這類人就這麼走馬上任了。他們之所以擢升,不是因為他們的治港理想,也不是因為他們有耀眼才華或領袖氣質,他們之所以升到今日的領導位置,不過是因為他們待得比誰都久,比誰都長,比誰都韌。這類情形不光發生在香港政府,也屢見於原本屬於白種人、如今由華人掌控的香港企業。


湊仔

曾蔭權這類人掌權香港的潛在憂慮在於他們顯得過度心滿意足,缺乏遠見,也沒有推動政策的動力。對經歷港英政府的他們來說,能爬到今天這個位子簡直不可思議;達成這項目標本身已經是一種最高成就。所以曾蔭權獲知自己即將接任特首時,會喜形於色,不由自主地在政府總部外吹口哨,而不是嚴肅謹慎地去思考這個機會所代表的意義。香港社會強調十年苦讀,爭取功名富貴,從來不強調拿了功名以後要作什麼。照理,拿職位是為了做事,但是香港社會談起功名就像談起童話故事,故事總是在「王子公主從此快樂生活在一起」就告結束,而不去交代真正的生活其實在故事結束後才開始。如同,競選總統固然辛苦,但當了總統並不是旅途的終結,卻應是旅程的開端。


1982擔任地方官員,與妻兒合照

當職權本身就是終極目標,而不是作為達到另一層次的手段,可以想見掌權者將窮其精力去鞏固他的位置。香港社會之所以不能按照香港人主觀意願進步的原因,不是香港人缺乏理想,不是香港缺乏資源,更不是香港缺乏人才,實在是有太多人小時候立志作領袖,以至於他們把當領袖作為人生唯一也是最高的目標。當他們完成這個目標,們接下來就不知道要作什麼了。於是在他們的餘生,他們放棄了追尋純粹哲學,只專注研究似是而非的厚黑學,以保留他們的功名富貴,而不去追究自己可以用這份看似已經很高的職權創建一份更高的成就。這份成就未見得有利於光耀他家門楣,卻可以造福其他人類的生活。

關於權力的鬥爭與腐敗,我們認識很多;關於權力存在的真正目的,我們的討論還未開始。